首页 > 新闻 > 国际 >

欧盟对华理性声音为何增多(环球热点)

发布时间:2023-04-27 09:57:08来源:
  欧洲议会近日召开全体会议,讨论欧盟对华关系政策,刚结束来华访问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中国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与中国“脱钩”不可行、不可取、不切实际。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扎哈迪尔当天也表示:中欧之间应进行合作而不是对抗。欧盟与中国关系应体现出务实性和合理性。近来,欧盟内部对华理性声音越来越多。为什么?
 

 

  沟通:

  高水平、高频率、高效率

  “当前,不管是欧盟领导人,还是欧盟主要成员国领导人,对华态度都呈现更加理性务实的趋势,主张在中美之间不选边站,从欧洲利益出发制定对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闫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冯德莱恩访华结束后,欧盟内部对华理性声音不断涌现。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近日发表题为《中国与中欧关系之我见》的文章称,当今世界,新的力量不断涌出,欧洲必须接受一个更加多极化的世界到来的现实。“我们致力于和中国的接触与合作,并认识到中国在解决全球和地区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报道,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近日表示,欧洲领导人愈发支持马克龙推动的、旨在让欧洲远离美国的“战略自主”政策,马克龙的立场在欧盟领导人中并非孤例,“相当多的领导人真的在像马克龙那样思考”,“如果因为我们与美国是盟友,就认为我们在所有问题上都应盲目、系统性地追随美国的立场,那就错了”。

  德国“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报道称,202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接近3000亿欧元。德国外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表示,德方视中国为重要合作伙伴,愿同中方加强双边各领域交流合作,密切人员往来,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

  法国主流媒体《世界报》刊文称,中国是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中的主要参与者,启动法国乃至欧洲与中国的重要对话都是正确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新冠疫情发生3年间,欧盟与中国缺乏线下交流,对华认知更具主观色彩,对华政策倾向偏狭方向。最近一段时间,中欧逐渐重启高水平、高频率、高效率的线下沟通交流。欧盟国家领导人及官员亲眼见证中国经济生机和社会活力,更能客观、全面、理性看待中国发展,这对于破除欧洲内部对华政策的观念桎梏有很大帮助,也让欧洲对华政策讨论中,希望与中国保持合作的声音重新被激活。

  合作:

  有基础,有动力,有前景

  “欧盟对华理性声音增加与欧盟面临的内外环境变化都有关系。”崔洪建分析,内部因素来看,中欧合作带来的共赢局面显而易见。多年来,中欧已形成经济共生的坚实基础,这是符合市场规律和双方利益的客观现实。近几年,尽管欧洲对华认识存在偏激声音,但中欧贸易合作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展现强大韧性。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和欧盟商品的第三大买家。据中国外交部数据,2022年,中欧贸易逆势增长5.6%,欧盟对华投资同比增长90%以上,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再创新高。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指出,这凸显了中国对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欧洲经济形势动荡不安的今天,中国对欧洲的经济意义更是非同小可。

  崔洪建分析,外部因素来看,经过近几年国际形势变化,欧洲部分国家对自身国际定位有了更多反思。尤其在俄乌冲突发生后,部分欧洲国家在能源、金融、产业等领域与美国的合作中深受其苦。面对当前挑战,欧洲捍卫自身利益的选择不多,这让欧洲国家更清醒地认识到中欧合作的价值和可持续性。此外,无论是在经贸投资领域还是全球治理领域,欧盟都希望找到一个政策稳定连续、自身发展仍有潜力的合作伙伴。中国经济社会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和对外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给欧洲国家带来更多信心。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中欧合作不仅有基础,有动力,而且有前景。

  “影响欧盟对华态度的核心因素是欧盟自身的实力地位和利益取向。”闫瑾认为,欧盟对华理性声音增加的深层原因在于,欧盟认识到,中国对于欧盟太重要了。中国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实力地位是欧盟无法忽视的,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中欧经贸关系十分紧密,互补性强。欧盟经济复苏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欧洲希望尽快结束俄乌冲突、恢复欧洲安全秩序,期待中国发挥积极作用。可以说,与中国保持务实合作是欧盟经济、安全等核心利益所在。

  发展:

  务实合作 相向而行

  “欧盟对华理性声音增加,将从多方面作用于中欧关系发展。”崔洪建分析,一方面,欧盟内部出现越来越平衡的对华政策讨论环境,将促进欧洲内部更多理性的声音涌现,推动欧洲对华政策更加务实。在欧盟内部讨论对华政策时,会有更多声音呼吁与中国合作共赢,避免对华政策走向极端,助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另一方面,欧盟政界更加理性的对华态度,可以防止欧洲部分舆论情绪化、意识形态化,帮助欧洲民意和舆论破除部分受外部力量影响、先入为主的观念,真正回到欧洲自身立场看待与中国的关系。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关系关乎双方福祉,关乎全球稳定和繁荣。”闫瑾认为,中欧共同利益诉求包括促进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主张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合作和国际气候治理等。欧盟对华态度更加理性,能更有效维护欧盟自身利益,增强欧盟战略自主,避免其沦为美国挑起大国博弈的棋子。

  当然,中欧合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其一是中美关系紧张必然给中欧关系带来影响,其二是欧盟内部在对华认知和态度上也有差异。”闫瑾指出,目前,欧盟正在对华理性和对华强硬之间寻找平衡,为政策讨论划定浮动区间,这将是一个长期认识、行动和政策互动的过程。

  崔洪建认为,中欧关系要持续稳定发展,尤其需要有效处理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冲击。当前,欧美关系变化对中欧关系施加复杂影响。尽管中方一再强调中欧关系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动力,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但落实这一原则,必须以欧洲充分战略自主为基础。欧盟如果坚持“欧美关系优先、中欧关系靠后”的思维,将很难摆脱美国等外部因素对中欧关系的不利影响。中欧双方要更好地相向而行,就要关切彼此核心利益,求同存异,避免冷战思维,开展务实合作。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