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让农遗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10-24 12:03:20来源:

  让农遗赋能乡村振兴

  —2023年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换会纪实

  秋色宜人,瓜果飘香。10月19日至21日,2023年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换会在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举办。来自全国各农遗所在省及处所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以及多位农遗范畴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如何推进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创建。同期,与会人员还缭绕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应用、“农文旅+数字化”多元融会发展、“政府+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企业”等合作联动机制开展专题研究,交换经验、互学互鉴。交换会由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和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换服务中心主办。

  引领农遗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声音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宽城满族自治县碾子峪镇艾峪口村,漫山遍野的板栗树浮现青黄相接的颜色,地上密密散落的板栗壳,叙述着刚刚过去的丰产盛景。秋意虽寒,但刚出锅的炒板栗温热软糯。当地村民在薄脆的外壳轻划一道,再稍稍用力挤压,板栗便完全爆开,露出油亮的果实。“看吧,根本不用嗑,宽城板栗就是这么好剥。”村民笑着说。

  对板栗,宽城人不只会吃,更会种。“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体系”在2014年被认定为“中国主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宽城人世代延续的栽培方法下,板栗修剪下来的枝条粉碎做成菌棒,埋于树下生产栗蘑。树下养鸡,鸡饿了吃青草,馋了吃害虫,排出粪便还能作为有机肥养分栗树。林间点状种植油葵,吸引害虫到油葵上取食,减少对板栗果实的迫害……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种既有利于保持林下土壤肥力,还能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实现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可连续农业发展方法。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体系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是中国古老农耕智慧的写照。作为拥有光辉农业文明的古国,我国发明了多姿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2023年,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体系、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体系、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体系和浙江庆元林—菇共育体系这4项传统农业生态体系被结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的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19项,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之光再次闪烁于世界农业文明的星河。

  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是FAO于2002年发动的倡议,中国积极响应倡议,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主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已走在世界前列。强化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梯队创建、完美监测机制、搭建横向交换平台、启动实行“专家+遗产地深耕举动”、发动“农遗良品优选打算”、组织开展中国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征集运动……中国不断健全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系统,引领农遗事业更加标准、良性、高质量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不断晋升自身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程度的同时,还连续增强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此前,中方借助南南合作等项目支撑并结合FAO举行了系列高等别才能创建运动,截至目前,已为9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高等别管理人员和专家供给培训。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现:“我们将放眼世界,推进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走出去,激励各遗产地与世界其他类似类型遗产地‘结对子’的方法,增强横向经验分享交换,共同晋升遗产管理程度。”

  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

  当前,极端气象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等种种挑衅威逼着全球食粮安全与农业可连续发展。人们意识到,存续千年的传统农业所蕴含的可连续、环境友爱、生物多样性的农业要素,可认为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供给更深远的智慧。

  农业文化遗产体系为农民供给了食粮和养分保障,也增进了传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运用。以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体系为例。小米在敖汉旗有8000年的种植历史。“有很多品种之所以能传递到今天,是因为他们在抗逆性、抗旱性、口感,还有抗鸟食等方面有优势,所以保护这些传统品种非常有意义。”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徐峰介绍,为了抢救濒危消散的传统农家品种,他们开展传统农家品种入户搜集与收拾工作,共搜集品种218个,并树立起传统品种保护基地。今天的敖汉小米不仅得以延续,还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在施展生态功效方面,农业文化遗产在应对气象变更、资源循环运用等范畴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掘。“我们要持续确保‘以鱼肥田、以稻养鱼’山地生态循环农业的本源传承。”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鸣君介绍,“青田人所发明的‘以鱼肥田、以稻养鱼’的稻鱼共生体系,不仅大大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附,增添了生物多样性,使生态平衡得以保证,又能实现稻鱼双丰产”。

  约300年前,人们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发现了铁观音茶种,今天的安溪已是驰名世界的“铁观音之乡”。在安溪,茶文化已经完整融入到人们的生发生活中,不仅有斗茶和茶王赛,而且有茶艺、茶歌、茶舞、茶诗词,在婚嫁、敬老、祭祖等范畴还有着不同的茶俗。“丰盛的茶文化底蕴,曾让安溪铁观音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文化符号。”来自福建安溪的遗产地代表骄傲地说。

  目前,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体系、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体系、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体系均被列入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他们浮现了中国茶发展演化的风貌,为世界认识和懂得中国茶文化供给了奇特视角。

  让农遗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部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讨所研讨员闵庆文觉得,农业文化遗产是体系性的、活态性的,而且还在不断地产生着变更,相对其他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更为庞杂和艰苦。

  关于如何处置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在讲话中表现:“要把握平衡,让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增强主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运用,既要保证遗产的要害内核不变,也要联合新时期需求不断改良晋升和创新性发展。”

  当然,农业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须要一支既熟习历史文化,又顺应适应现代提高请求的人才。在工作交换会上,来自安徽省铜陵市的青年企业代表程陵分享了自己的创业阅历。铜陵白姜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其种植体系是中国主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程陵与妻子一起返乡创业,立足铜陵白姜,联合互联网思维和文创设计,发展起手工腌制姜、姜米酒、姜茶等多种产品。程陵说:“我的妻子本身就是非遗传承人,面对古法种姜、制姜非遗文化的断层以及失传,我们决议返乡创业。我们的团队之前都是从事不同行业的‘90后’,我认为正是创新思维以及跨界思维,让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可能。”

  除了保护与发展,如何更好施展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保障农户的利益分享与鼓励等问题也是与会嘉宾们热议的问题。

  据评估,入选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后遗产地农产品品牌增值近30%,对当地农民的直接受入贡献率接近40%。对于如何将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讨所副研讨员杨伦总结了分组研究看法,他表现,农业文化遗产标识的统一有助于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宣扬与推广,应尽快树立全国统一的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并明确标识的管理应用标准。

  对于农民而言,农业文化遗产是赖以生存的农业体系。农业文化遗产蕴含农民的智慧,也应该反哺农民。浙江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中心主任、教授叶明儿提出,各遗产地要创新“利益共享”模式,在通过火红、保险等模式保障农民的利益的同时,也应为农民供给更多政策上的支撑、技术上的辅助、市场上的开辟。

  FAO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委员会研讨员李先德觉得,助力遗产地农民连续增收要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须要,赋予农业文化遗产新的时期内涵,要推进全链条开放,打造农业文化品牌,支撑高效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现,我们要务实有效做好农遗保护运用工作,深刻推动农遗的国际交换合作,摸索现代农业背景下的农遗可连续发展道路,将遗产地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间,使农业文化遗产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创建。

(责编: )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