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残日,记者走近闭锁综合征患者——她靠眨动眼睛与世界交流
头脑清醒,却无法显示面部表情、无法活动、无法言语,只能通过眼球活动来示意……在闭锁综合征患者汤女士(化名)使用眼动鼠标打出第一句话之前,患病后的她与世界的交流近乎为零。
曾经的汤女士一度情绪崩溃,在接受多种形式的支持治疗以及医护与家人的照顾下,内心积攒的情绪终于有了出口,病情正走向稳定。
今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记者走进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六院”)康复医学科,了解闭锁综合征患者的点点滴滴。
心境无人知,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情绪
汤女士曾经是一位空姐。2019年1月,她在睡眠中突发四肢乏力,意识障碍,在中山六院检查后诊断为脑干梗死、基底动脉闭塞,确诊了闭锁综合征。这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汤女士来说,无疑是一场“晴天霹雳”。
可以听到和看到,但无法咀嚼、吞咽、说话,不能移动面部下方和四肢,汤女士只能通过睁闭眼睛和一定的眨眼次数来回答问题,和医护与家人之间是一次次几乎静态的无声交流。
如果没有治疗的介入,闭锁综合征患者的心境无人知晓,因此对患者的辅助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后来,在治疗师的鼓励下,汤女士开始使用眼动鼠标写下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利用摩斯密码的概念,通过眨眼时长及频次来输出内容,每天多一点表达自己的心情,释放自己的情绪。
起初,汤女士写下的话里怀着无望。在医护和家人夜以继日的陪伴中,她内心的阴霾逐渐透进阳光。
“一开始家属担心抒发负面情绪会不会加重病情,但我们仍然鼓励汤女士,我们要顺应残疾适应过程和理解她,拥有‘无条件的同理心’,和她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才会更好地帮助她走出困境。”中山六院康复医学科主管作业治疗师李娴告诉记者,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解决问题,通过活动设计,改良活动,辅助器具等,先达成与外界交流这个小目标,继而帮助患者逐渐回归家庭、回归生活。
与外界相连,科技进步带来生活福音
“面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我们首先提供支持性治疗,尽可能预防肺炎、泌尿道感染、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物理因子治疗、运动治疗、体位适应训练、辅助站立训练、呼吸训练等,维持他们的健康状态。”李娴介绍。
中山六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物理治疗师王于领表示,闭锁综合征75%发生于脑血管病,其中脑桥基底部梗塞最常见(60%),其次为脑出血(10%),脑桥基底部的梗塞、出血最为典型。“虽然该病发病率较低,但发生在患者身上,这种‘困住’的状态对患者生存质量将会是极大的打击,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
目前,闭锁综合征无法完全恢复,但好在支持治疗的技术方式已有很多。李娴介绍,除了摩斯密码、眼控鼠标,脑机接口技术能够实现对患者大脑活动状态或意图的解码;借助环境控制系统,患者能够实现眼控状态下,在居住环境中进行开关灯、接听电话等日常操作。除此之外,膝关节、踝关节固定性矫形器等辅助器具帮助患者预防挛缩,通过家居改造、配置辅助转移仪器等,让家属更好地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
在数年的支持治疗和陪伴下,汤女士的病情得到了稳定控制,已回到家中继续休养。
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展望未来,王于领表示,科技进步的加速,尤其是产学研医工结合模式的深入发展,未来康复领域将迎来更多科技含量更高的人工智能设备,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功能补偿和替代的可能性。
例如,步行机器人可以帮助无法行走的患者恢复步行能力,脑机接口技术则能够实现大脑与肢体功能之间更紧密的联系;电子耳蜗技术让听力障碍患者能够听得到,视觉障碍患者也有望借助科技进步看到更加清晰、广阔的世界。
“期待科技进步将持续为残疾人患者带来更多功能进步和生活福音,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王于领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